喝酒前先墊胃 降低喝醉機會
想要避免酒醉的痛苦,第一步就是減少喝醉的機會。中醫師周宗翰指出,酒醉取決於酒精吸收量的多寡,跟是否混酒、先喝烈酒或啤酒都沒有太大關係。因此,如果能降低酒精在體內的吸收,就能減少喝醉的機會。
建議民眾,飲酒之前可以先吃一點含有脂肪或蛋白質的食物,不要空腹喝酒,可以讓稍後酒精的吸收速度變慢,並且促使酒精快速通過胃和小腸,降低身體的吸收量,自然可以減少酒醉。
喝酒前先墊胃 降低喝醉機會
想要避免酒醉的痛苦,第一步就是減少喝醉的機會。中醫師周宗翰指出,酒醉取決於酒精吸收量的多寡,跟是否混酒、先喝烈酒或啤酒都沒有太大關係。因此,如果能降低酒精在體內的吸收,就能減少喝醉的機會。
建議民眾,飲酒之前可以先吃一點含有脂肪或蛋白質的食物,不要空腹喝酒,可以讓稍後酒精的吸收速度變慢,並且促使酒精快速通過胃和小腸,降低身體的吸收量,自然可以減少酒醉。
蛋白質能構造器官、修補細胞、調節機能,是發育與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,說到補充蛋白質,大多數人會想到多吃肉,但是,鮮少人知道攝取超量蛋白質時,這些未能排出身體的多餘蛋白質,就會以脂肪的形式,貯存於肝臟或脂肪組織!那麼肉該怎麼吃才健康?專家分享吃肉4撇步,排除民眾對於吃肉的錯誤觀念。
紅肉白肉怎麼吃?份量最重要
吃月餅、烤肉逐漸成了中秋節的主要活動之一,但是這些中秋節的活動暗藏許多健康危機,除了吃下過多的熱量、油脂之外,若是沒有適當的處理食材,可能會導致腸胃問題,到時賞月不成,說不定中秋佳節還要掛病號。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林詠霈表示,要健康無負擔的進行烤肉活動,可掌握以下小重點:
入秋後,皮膚容易乾燥龜裂,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的外在環境因素為秋冬兩季溫度下降、冷空氣的濕度相對較低,空氣冷乾,皮膚表面的水分容易受外在溼度降低而揮發。內部因素因溫度較低,人體中皮脂腺中的皮脂分泌量減少,如何做好保濕及避免刺激,便是秋冬皮膚保養的重點了。
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呂柏萱表示,應依照自己的皮膚狀況來選擇合適的保濕品,因為不同的膚質,所需要的保濕效果也不同,皮膚較容易出油,使用的產品較油就會容易產生痘痘,皮膚較乾燥,則需要使用保濕效果較強的產品,避免皮膚產生乾、緊的不舒服感。建議先試用看看使用產品,看是否皮膚變光滑,皮膚也沒有出現粗糙或是癢的感覺。
呂柏萱醫師認為,卸妝及洗臉也是需要注意的事情。洗臉是使用清潔劑將臉上油質洗掉。若皮膚乾燥缺水缺油,卸妝就須小心,以免刺激皮膚,卸妝品的清潔力太強,容易造成皮膚乾裂,保護臉上的油質會被洗掉。建議挑選卸妝產品時,挑選使用有標示溫和的界面活性劑,避免效過的太強的卸妝用品。
秋冬兩季皮膚乾裂,引起發癢或刺痛等不舒服感,尤其敏感性肌膚或異位性皮膚炎患更需注意保養。
總是大魚大肉的你,是否有痛風的痛苦經驗?
肉類不能吃,連豆類、香菇這些高普林蔬菜類也不敢吃?
其實日本最新研究已證實蔬菜的普林體和痛風並無關連!日營養管理師一政晶子建議,有痛風的你除了避免高普林動物性食材、飲料、控制飲酒量之外,做好體重管理、多喝水、吃櫻桃、鹼性食品也能預防痛風。
蜂窩組織炎是一種皮膚傷口的細菌感染,當細菌感染至皮膚深部組織,導致急性發炎、擴散而產生皮膚紅腫問題。亞東醫院皮膚科蔡昌霖醫師提醒,當皮膚出現傷口時,應妥善照料,若出現細菌感染造成傷口惡化,應積極就醫以免延誤診治。留心皮膚創傷,跟著健談圖文一起認識蜂窩性組織炎與皮膚症狀。
皮下脂肪層是像蜂窩狀的組織,若被細菌感染而發炎,就稱為蜂窩性組織炎。
主要有紅、腫、熱、痛的症狀,紅腫是傷口附近會泛紅、表面稍微隆起。
熱痛是被感染區域溫度較高且會持續疼痛與化膿。
細菌若侵入血液循環時,會出現畏寒、發燒、全身倦怠、淋巴腺腫、關節痛、頭痛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而死亡。
專家諮詢:亞東醫院皮膚科 蔡昌霖醫師
腎臟有小型腫瘤,可以不必切除整顆腎臟!
1名43歲的女性體檢時意外發現右側腎臟長了一個2公分大的腫瘤,尋訪多位醫師,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切除整顆腎臟,令她感到震驚難以接受。所幸經過醫師以腹腔鏡的方式執行氬氦刀冷凍手術,終於保住腎臟,在術後追踪半年,腫瘤已完全消失,無復發現象,是腎腫瘤患者的一大福音!
民眾滑手機的畫面到處可見,但是,醫師提醒,經常或過度滑手機,小心罹患扳機指或腕隧道症候群。
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指出,手部過度使用,除了會造成扳機指、腕隧道症候群,還可能會造成肘隧道症候群、媽媽手等疾病,不可不小心。
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主任藍聖閔舉出臨床病例,從事早餐店生意的56歲王太太,手指彎曲、伸直不靈活,有時甚至食指卡住,經檢查發現過度抓握,罹患扳機指。
再者,一名53歲婦女經常用食指滑手機,拇指經常不動,也出現手掌遠端根基部壓迫疼痛,甚至無法彎曲或卡住,同樣是罹患扳機指。
另一病例,是1名擔任工廠作業員20年的48歲婦女,經常搬運重達1、20公斤重物,手掌前三指經常刺痛,經檢查大拇指下魚際肌已萎縮,罹患腕隧道症候群。